碳排放监测员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碳排放监测员是指按照政府部门关于碳排放监测工作相关文件要求,制定碳排放监测计划,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监测活动,编制和报送监测报告,配合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四级/中级工
职业功 能 | 工作内容 | 技能要求 | 相关知识要求 |
1. 制定、审定监测计划或方案 | 1.1 对接监测主体和关联部门 | 1.1.1能起草监测计划或方案 1.1.2能记录对接活动 | 1.1.1组织机构图、厂区分布 图、工艺流程图、设施台帐、监测设备和计量器具台帐、数据内 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相关规定 1.1.2监测活动对接内容和范围 1.1.3监测活动对接工作的要求 |
1.2 收集组织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案 的要素 | 1.2.1能记录排放设施、燃料、物料 1.2.2能使用测量仪器和测量 方法 | 1.2.1 排放设施、燃料、物料等组织层级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1.2.2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的基 本原理和信息 | |
2.执行 监测计 划或方 案 | 2.1 获取活动水平数据并确定排放因子 | 2.1.1能确认支持性材料,甄别、提取温室气体核算相关信息和数据 2.1.2能读取并记录监测设备数据 2.1.3能确定活动水平数据和 排放因子 | 2.1.1活动水平信息文档 2.1.2监测设备数据读取方法和记录要求 2.1.3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要求 |
2.2 检查和维护监测设备 | 2.2.1能检查并记录监测设备运行状态 2.2.2能识别监测设备异常 2.2.3能识别监测设备的测量误差 2.2.4能与监测设备相关专业人员对接设备问题 2.2.5能辅助相关专业人员完 成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 | 2.2.1监测设备使用说明 2.2.2监测设备异常情况分类 2.2.3设备测量误差范围和因素 2.2.4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要求 2.2.5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要求 | |
2.3 备案和归档监测工作文件 | 2.3.1能归档和管理组织层级监测工作文件 2.3.2能记录和归档项目层级监测工作文件 | 2.3.1监测工作全过程文件范围 2.3.2文件归档和管理相关规定 2.3.3组织层级监测工作记录及归档要求 2.3.4项目层级监测工作记录及 归档要求 | |
3.核算和核查 | 3.1 组织层级核算 | 3.1.1能提供核算支持性文件 3.1.2能查阅组织层级核算所需数据、排放因子 | 3.1.1核算执行文件要求 3.1.2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来源及获取方式 |
3.2 组织层级核查 | 3.2.1能提供核查支持性文件 3.2.2能交叉验证组织层级核查所需数据、排放因子 | 3.2.1核查执行文件要求 3.2.2现场访问的要点 3.2.3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来源及获取方式 |
三级/高级工
职业功 能 | 工作内容 | 技能要求 | 相关知识要求 |
1. 制定、审定监测计划或方案 | 1.1 对接监测主体和关联部门 | 1.1.1能审定监测计划或方案 1.1.2能主持对接活动 1.1.3能与监测主体和关联部门阐释对接内容 | 1.1.1组织机构图、厂区分布 图、工艺流程图、设施台帐、监测设备和计量器具台帐、数据内 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相关规定 1.1.2监测活动对接内容和范围 1.1.3监测活动对接工作的要求 |
1.2 编制组织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案 | 1.2.1能阐释报告主体相关信息 1.2.2能界定核算边界、范围和主要排放设施 1.2.3能选择活动水平数据和 排放因子的确定方法 | 1.2.1国家和地方监测计划模板 1.2.2报告主体信息 1.2.3各行业组织层级的核算边界要求 1.2.4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 确定方法 | |
2.执行 监测计 划或方 案 | 2.1 校核监测数据、排放因子 | 2.1.1能识别监测数据的不确定性,校核监测数据准确度 2.1.2能提出数据处理的改进措施 2.1.3能分析排放因子不同取值方式对核算的影响 2.1.4能审定和校核所选取的 排放因子 | 2.1.1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要求 2.1.2监测数据校核方法 2.1.3排放因子选取方法和适用条件 |
2.2 检查和维护监测设备 | 2.2.1能复核项目层级监测设备的校准频次 2.2.2能处理项目层级监测设 备的校准误差 | 2.2.1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要求 2.2.2监测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及 处理方法 | |
2.3 收集和整理项目层级监测报告 编制要素 | 2.3.1能甄别和填报项目层级监测报告中的监测参数和数据 2.3.2能甄别和填报项目备案 后的监测计划的变更信息 | 2.3.1项目层级监测数据及参数表格涵盖内容 2.3.2项目层级监测报告中监测 计划变更内容覆盖范围及要求 | |
2.4 备案和归档监测工作文件 | 2.4.1能检查组织层级监测工作全过程的相关文件 2.4.2能检查并归档管理项目层级监测工作全过程的相关文件 | 2.4.1监测工作全过程文件范围 2.4.2文件归档和管理相关规定 2.4.3组织层级监测工作检查要求 2.4.4项目层级监测工作检查和 归档管理要求 | |
3.核算和核查 | 3.1 项目层级减排量审定及核证 | 3.1.1能整理项目层级减排量核证过程中文件评审的支持性材料 3.1.2能辅助项目层级减排量 核证的现场访问 | 3.1.1项目层级减排量核证文件评审的支持性材料要求 3.1.2项目层级减排量核证的现场访问要点 |
3.2 项目层级监测设备校准及审核 | 3.2.1能根据核算、核查要求提出项目层级监测设备的校准频次 3.2.2能根据核算、核查要求以保守性原则处理监测设备最 大的允许误差 | 3.2.1项目层级方法学或备案的监测计划对监测设备的校准频次要求 3.2.2监测设备误差的处理方法 3.2.3保守性原则要点 |
二级/技师
职业功 能 | 工作内容 | 技能要求 | 相关知识要求 |
1. 制定、审定监测计划或方案 | 1.1 审定组织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案 | 1.1.1能审定组织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案的完整性、符合性、可行性 1.1.2能阐明组织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案 | 1.1.1国家和地方已发布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各行业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中的组织层级监测计划的要点 1.1.2组织层级监测计划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1.1.3组织层级监测计划的可行 性要求 |
1.2 编制项目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案 | 1.2.1能分析项目所引用方法学的适用性 1.2.2能确定项目层级监测的参数和数据 1.2.3能制定项目层级数据抽样计划 | 1.2.1政府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清单及选取方法 1.2.2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中对监测参数和监测数据的要求 1.2.3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 目数据抽样计划的设计要求 | |
2.执行 监测计 划或方 案 | 2.1 优化监测系统、监测计划或方案 | 2.1.1能优化监测系统、组织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案 2.1.2能审定检测设备或监测系统的符合性与监测计划 | 2.1.1国家、地方或行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相关标准对温室气体监测设备、监测系统的要求 2.1.2监测设备、监测系统和监测计划/方案的符合性审查要点 2.1.3监测计划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2.1.4监测系统、计划和方案的 优化方法 |
2.2 检查和维护监测设备 | 2.2.1能制定监测设备和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手册 2.2.2能制定监测设备校准误差处理技术规范 | 2.2.1监测设备和系统检查流程和要点 2.2.2监测设备和系统维护要点 2.2.3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要求 2.2.4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要求 2.2.5监测设备校准和误差处理要求和方法 | |
2.3 编制项目层级监测报告 | 2.3.1能阐明项目活动内容和实施情况 2.3.2能阐明项目监测系统 2.3.3能分析和填报项目监测报告中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数据 | 2.3.1政府部门备案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监测报告要求 2.3.2项目活动内容和实施情况编制要求 2.3.3项目监测系统信息编制要 求 | |
2.3.4 项目监测报告中抽样方案 实施情况和温室气体减排量的编制要求 | |||
2.4 备案和归档监测工作文件 | 2.4.1能编制监测工作文件门类清单 2.4.2能制定并阐明监测工作 文件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 | 2.4.1监测工作文件范围和门类 2.4.2监测工作文件管理要求 | |
3.核算和核查 | 3.1 核算 | 3.1.1能优化核算和监测的技术方案 3.1.2能优选核算和监测所需 数据、排放因子 | 3.1.1核算执行文件要求 3.1.2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来源及获取方式,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形成机理 |
3.2 核查 | 3.2.1能优化核查和监测的技术方案 3.2.2能优选核查和监测所需数据、排放因子 | 3.2.1核查执行文件要求 3.2.2现场访问的要点 3.2.3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来源及获取方式,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形成机理 | |
4.技术管理 | 4.1制定监测标准规范 | 4.1.1能完成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立项 4.1.2能编制监测标准和技术 规范 | 4.1.1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立项流程和要点 4.1.2温室气体监测标准和技术 规范的内容和编写要点 |
4.2 开发监测方法学 | 4.2.1能开发监测方法学 4.2.2能完成监测方法学备案 | 4.2.1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方法学开发流程和要点 4.2.2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方法学 备案流程和要点 | |
5.培训与指导 | 5.1 人员培训 | 5.1.1能制订培训计划 5.1.2能编写培训资料,制作培训课件 5.1.3能培训三级及以下级别 的碳排放监测员 | 5.1.1培训计划编制要求 5.1.2培训课程开发的技术与方法 5.1.3培训组织与实施方法 |
5.2 业务指导 | 5.2.1能制订业务指导方案 5.2.2能指导三级及以下级别的碳排放监测员业务 | 5.2.1业务指导方案编制体例及要求 5.2.2业务指导方法 |
一级/高级技师
职业功 能 | 工作内容 | 技能要求 | 相关知识要求 |
1. 制定、审定监测计划或方案 | 1.1 核定项目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案 | 1.1.1能核定项目层级监测计划方法学选择的符合性 1.1.2能审定项目层级监测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案 | 1.1.1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专业领域划分 1.1.2项目活动的目的、一般性描述及实施情况要求 1.1.3项目活动监测系统相关信 息 |
1.2 制定监测计划或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的指南 | 1.2.1能制定监测计划或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的一般流程 1.2.2能提出监测计划或数据控制方案的方法学 1.2.3能提出监测仪器仪表的 使用组合方法 | 1.2.1监测计划或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的内容和要素 1.2.2监测仪器仪表的使用特点和要求 | |
2.执行 监测计 划或方 案 | 2.1 审定项目层级监测计划执行手册 | 2.1.1能审定项目层级监测计划执行手册 2.1.2能制定项目层级监测计划修订方案 | 2.1.1项目层级监测计划修订的适用条件、修订范围 2.1.2项目层级监测计划修订申请的提交程序及核准要求 2.1.3项目层级监测计划及执行要求 2.1.4项目层级监测计划中项目活动实施、运行和监测中修改的 记录要求 |
2.2 审定项目层级监测报告 | 2.2.1能审定项目层级监测报告的完整性 2.2.2能审定项目层级监测报告的监测参数和数据的符合性 2.2.3能分析项目活动及监测系统偏移或变更情况 | 2.2.1项目层级监测报告的格式及完整性要求 2.2.2项目层级监测报告的监测参数和数据符合性要求 2.2.3项目层级监测计划或方法 学的临时偏移及永久变更的范围及因素 | |
3.技术管理 | 3.1制定监测标准规范 | 3.1.1能审定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 3.1.2能提出监测标准规范和技术规范制定方法 | 3.1.1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立项流程、要点和审定方法 3.1.2温室气体监测标准和技术 规范的内容和编写要点 |
3.2 开发监测方法学 | 3.2.1能审定监测方法学 3.2.2能提出监测方法学备案流程和要求 | 3.2.1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方法学开发流程和要点 3.2.2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方法学 备案流程和要点 | |
4.培训与指导 | 4.1 人员培训 | 4.1.1能审定培训计划 4.1.2能审定培训资料,制作培训课件 | 4.1.1培训计划编制要求 4.1.2培训课程开发的技术与方法 |
4.1.3 能培训二级及以下级别 的碳排放监测员 | 4.1.3 培训组织与实施方法 | ||
4.2 业务指导 | 4.2.1能审定业务指导方案 4.2.2能指导二级及以下级别的碳排放监测员业务 | 4.2.1业务指导方案编制体例及要求 4.2.2业务指导方法 |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五级/初级工:
(1)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1 年(含)以上。
(2)职业或相关职业学徒期满。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四级/中级工:
(1)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五级/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 后,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3 年(含)以上。
(2)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4 年(含)以上。
(3)取得技工学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含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或取得经评估论证、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及以上职业学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含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
(4)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3 年(含)以上,经本职业中级工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三级/高级工:
(1)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 后,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5 年(含)以上,或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4 年(含)以上,经本职业高级工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并具有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证书(含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或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并具有经评估论证、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含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
(3)具有大学专科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并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后,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2 年(含)以上,或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1 年(含)以上,经本职业高级工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含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1 年(含)以上,或经本职业高级工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二级/技师:
(1)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 后,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4 年(含)以上,或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3 年(含)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 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3 年(含)以上;或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预备技师证书的技师学院毕业生,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2 年(含)以上。
(3)具有大学本科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并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后,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2 年(含)以上,或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1 年(含)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含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1 年(含)以上, 或经本职业技师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一级/高级技师:
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二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后,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4 年(含)以上,或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3 年(含)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技师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评价分为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以及综合评审。理论知识考试以笔试、机考等方式为主,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技能考核以笔试、机考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具备的技能水平;综合评审主要针对技师和高级技师,通常采取审阅申报材料、答辩等方式进行全面评议和审查。
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和综合评审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 60分(含) 以上者为合格。
理论知识考试中的监考人员与考生配比不低于 1:15,且每个考场不少于 2 名监考人员;技能考核中的监考人员与考生配比不低于 1:5,且每个考场不少于 2名监考人员;综合评审委员为 3人(含)以上单数。
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不少于 90 分钟;技能考核时间: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分别不少于 60 分钟,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分别不少于 90 分钟;综合评审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在标准教室或者计算机机房进行,其中技能考核应具有满足本职业评价所需的装备、工具和模拟软件;综合评审在配备必要的多媒体设备的室内进行。
五级/初级工 40标准学时;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分别 80标准学时;
三级/高级工 80 标准学时;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 100 标准学时。
理论知识权重表
技能等级 项目 | 四级/ 中级工 (%) | 三级/ 高级工 (%) | 二级/ 技师 (%) | 一级/ 高级技师 (%) | |
基本要求 | 职业道德 | 5 | 5 | 5 | 5 |
基础知识 | 20 | 20 | 10 | 5 | |
相关知识要求 | 制定、审定监测计划或方案 | 25 | 25 | 25 | 25 |
执行监测计划或方案 | 30 | 30 | 25 | 25 | |
核算和核查 | 20 | 20 | 15 | — | |
技术管理 | — | — | 10 | 20 | |
培训与指导 | — | — | 10 | 20 |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技能要求权重表
技能等级 项目 | 四级/ 中级工 (%) | 三级/ 高级工 (%) | 二级/ 技师 (%) | 一级/ 高级技师 (%) | |
技能要求 | 制定、审定监测计划或方案 | 35 | 35 | 25 | 25 |
执行监测计划或方案 | 40 | 40 | 30 | 30 | |
核算和核查 | 25 | 25 | 15 | — | |
技术管理 | — | — | 15 | 25 | |
培训与指导 | — | — | 15 | 20 |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100 |